1965年毛主席下令取消军衔,88年邓小平为何改变毛主席决策?
1955年9月,中国军队开始实行军衔制。这是解放军首次进行军衔授予,当时为朱德、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、陈毅、罗荣桓、徐向前、聂荣臻、叶剑英等十位在革命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将领颁发了元帅军衔。这十位将军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的"十大元帅"。
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新中国成立后不久,解放军刚刚实行军衔制不到十年,毛主席就下令取消了这一制度。那些曾经代表军人荣耀的元帅、将军头衔,就此成为历史。直到1988年,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,军衔制度才重新启用。
毛主席当年为何突然取消了刚推行没几年的军衔制度?而到了邓小平时期,为什么他又坚持要重新恢复这套制度?两位领导人在对待军衔制问题上,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选择?
我军在1955年实行的军衔制,并非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创新。当时,中苏关系正处在一个特别友好的时期,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往来非常频繁。就在这一年,作为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提出,可以参照苏联军队的组织方式,建立一套类似于苏联红军的军衔体系。
彭德怀提出的这个想法,当时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。主要原因在于,那时中国刚迎来抗日战争胜利十周年、解放战争胜利五周年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周年。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,正需要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。给他们授予军衔,无疑是最合适的表彰方式。同时,这种做法还能激励后来的军人,让年轻一代以这些革命英雄为榜样,未来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。
在毛主席的同意和彭德怀的推动下,1955年9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建立了军衔制度,这标志着人民军队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。同一年,解放军还首次举行了授衔仪式,根据将领们的贡献,授予了10位元帅、10位大将、55位上将、175位中将、800位少将,以及3.2万多名校官、49.8万多名尉官和11.3万多名准尉。
这场为军队将士授予军衔的盛事,极大地提振了部队的斗志,让崇尚军人、向往战功的热潮在新中国掀起,成为那个时代最受追捧的社会风尚。
当初对解放军大有帮助的军衔制,为什么刚实施不到一年,就被毛主席和军委其他领导给取消了?
20世纪60年代,中苏关系急剧恶化,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在1965年废除军衔制。事情要追溯到1959年,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突然终止了对华援助协议,并召回了所有在华专家,使得两国关系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。这一变故让中国彻底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,从建国初期的"向苏联学习"转变为"以苏联为反面教材"。
就在这个时期,彭德怀原本是推动学习苏联军队模式的重要人物,在庐山会议上也曾直言不讳。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剧变,他无端被指责为"反党分子"。由他主导建立的军衔制度,自然也受到牵连,未能幸免于难。
另外,那时中国照搬苏联红军的军衔体系,也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。比方说,当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根据职位来定军衔,通常军长会给中将军衔,师长则是少将。但苏联红军的军衔标准比其他国家低了一到两级,所以学习苏联模式的中国军队里,军长大多是少将,有些甚至只是大校,师长也基本上是大校。
当时的军衔制对解放军官兵的待遇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提升。即使有了军衔,部队的工资发放仍然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职位来定,而不是看军衔高低。而且,从1955年军衔制实施以来,虽然官兵们的职位经常有升有降,但他们的军衔却很少变动。这种情况让一些军官失去了努力争取立功的动力。
1965年5月,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的共同商议下,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:废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。这一举措使得从60年代中期开始,一直到80年代,解放军成为全球少数没有军衔等级的军队之一。
1988年,邓小平为何会重新启动军衔制,改变毛泽东时代的做法呢?
其实,最早提出要重新实行军衔制的人,并不是邓小平,而是新中国成立时的一位著名元帅——徐向前。
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,负责新中国国防工作的徐向前向中央提出了建议。
现在部队里有些人工作不太上心,主要原因是待遇没跟上。我觉得可以重新启用以前的军衔制度,把职务、军衔、年龄和立功表现四个因素综合起来,制定军人的待遇标准。这个想法我也不敢说一定对,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合不合适。
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,大家才真正明白了徐向前当初提的建议有多重要。打完仗后,担任军委秘书长的耿飚马上给中央军委写了报告,他在报告里说:“这次对越作战充分说明,恢复军衔制度已经刻不容缓。只有把军衔制度重新建立起来,才能形成完整的指挥体系。战场上,士兵们才能按军衔高低听从指挥,而不是看谁胡子长、谁肚子大来决定听谁的。”
当时担任军委常委的王震,也完全支持徐向前和耿飚的意见。在他的报告里,王震提到:"重新实行军衔制,能够帮助提高军队的整体专业素质,激发部队的士气,也能让新兵更有干劲去打仗。总的来说,对现在的解放军而言,恢复军衔制的好处要超过可能带来的问题。"
徐向前、耿飚、王震等人都主张重新实行军衔制,不过那时也有不少军人和党员对此持反对意见,毕竟这是毛主席当年定下的规矩。正当大家意见不一、拿不定主意的时候,邓小平在1980年主持召开了一次军委扩大会议。会上,他直接表明态度:“我认为,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,恢复军衔制是必要的。这不仅能激励士兵们在内部立功立业,还能方便我们与外界进行军事交流和合作,对咱们的人民军队大有好处。要是有人说我们违背传统、改变祖制,那就让我来承担这个责任吧!”
邓小平的果断表态,给徐向前、王震和耿飚等主张重启军衔制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。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讨论,1982年,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最终拍板,正式决定恢复军衔制度。
新的军衔制度最终确立,是在这次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召开6年后才实现的。这主要有两个原因:首先,当时党内和军队内部还有不少人反对恢复军衔制度;其次,恢复这项涉及军队建设的基础制度,需要走完一系列法律程序。比如在1982年,我国通过新宪法和新《兵役法》,正式将人民军队实行军衔制度写入法律,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军衔制度的权威性。
另一方面,重启军衔制对解放军来说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变革。在正式实施之前,邓小平等军委领导必须首先解决军队存在的诸多问题,比如官兵比例失调、指挥机构人员过多、干部年龄偏大等。只有妥善处理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,军衔制的恢复工作才能顺利推进。
在处理完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后,1987年中央军委常委会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:要在1988年国庆节前重新启动军衔制度。不过,当时以邓小平为首的领导人还面临一个关键难题:1955年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,尽管当时制度不够完善,但那次授衔的结果到了80年代是否还适用,需要慎重考虑。
1988年那次大规模授衔活动中,军委总共给17人颁发了上将军衔,146人拿到中将军衔,1279人获得少将军衔。校级军官有17.8万多人,尉级军官48.8万人,全军军官总数达到58.7万余人,还有14.7万文职干部也获得了相应军衔。到了1993年,解放军取消了1988年未实行的那个一级上将军衔,至此,解放军的现代军衔体系才算真正完善起来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发展历程,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。如今的军衔制度,既传承了听从党的指挥、战无不胜、服务人民、官兵平等的光荣传统,又给予每位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军官崇高的荣誉。这一体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神的制度,将永远传承下去,历久弥新!
